湖南的夏天,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衡州城里(今湖南衡阳),曾经叱咤风云的“周帝”吴三桂,此刻正躺在病榻上,剧烈地咳嗽着。窗外的蝉鸣聒噪得让人心烦意乱,但这乱,哪里比得上他心里的乱?
四面楚歌,困兽的最后一搏(1679年的吴三桂)
时间倒回八年,1673年那个冬天,他是何等意气风发?以“兴明讨虏”为名,振臂一呼,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陕西……大半个中国应者云集,掀起了震动天下的“三藩之乱”。烽烟滚滚,势如破竹,那时候的大清江山,在他眼前仿佛唾手可得。
可如今呢?八年拉锯,早已将当初燎原的烈火熬成了风中残烛。康熙皇帝硬是扛住了这泰山压顶般的开局,靠着年轻的锐气和深远的布局,一点点地扳回了局面。曾经归附他的盟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或者背叛:广东的尚之信早就被逼自尽;福建的耿精忠也早投降了清朝;陕西的王辅臣更是反复无常,最终败亡。
更致命的是,他耗尽心力在湖南与清军主力对峙多年,想打垮对手主力一锤定音,可清军就是不跟他硬碰硬决战,要么深沟高垒对峙,要么避开锋芒迂回作战,耗得他财力枯竭,士气低落,地盘更是不断被蚕食缩小。
曾经那个横刀立马、开关引清兵入关的枭雄,此刻更像一头被逼到角落里的困兽。身体的衰老,壮志难酬的苦闷,还有对未来的绝望,像藤蔓一样死死缠绕着他。
他明白,自己可能时日无多了。
但让他更痛心的是,他耗费一生心血打造的力量,他引以为傲的大周政权,眼看就要在他身后分崩离析。
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匆匆称帝,与其说是雄心壮志的顶峰,不如说是一个迟暮英雄对命运不甘的呐喊与挣扎。这皇帝位子还没坐热乎,死亡冰冷的阴影已经笼罩下来。
看着病榻前围绕的将领们焦虑、迷茫甚至隐隐有些动摇的眼神,吴三桂心里是翻江倒海的悲凉和不甘。他剧烈地咳了几声,用尽力气攥紧了拳头:难道自己戎马一生,最后就落得个窝囊死去、基业崩塌的结局吗?绝不!一定要再打一场!一场能震动天下,为岌岌可危的大周续命,为自己正名的战役!一个名字划过他痛苦的脑海,永兴!必须立刻拿下永兴!
兵锋直指,清军的骄狂与吴三桂的死令
为什么是永兴?这地方在湖南东部,挨着耒水(湘江重要支流),地理位置太关键了。它就像卡在清军南下道路上的一块硬骨头,也是联结湖南战场东西方向的枢纽咽喉。
只要拿下永兴,北边就能立刻威胁大清在湖南最重要的大本营,长沙!
长沙是清军经营多年的核心据点,囤积了大量粮草、军械,更是各路清军的指挥中心和士气支撑点。
如果永兴丢失,长沙就直接暴露在吴三桂军队的兵锋之下,整个湖南的清军布局会被彻底打乱,被迫调整甚至收缩,那样一来,吴三桂在湖南战场就能获得难得的喘息之机,甚至可能重新掌握主动。
同时,拿下永兴,还能把被分割开的东西战场连起来。当时吴三桂的重要将领马宝等人还在湖南中部和西部活动,打通永兴,就能重新整合兵力。
这不仅仅是一场争夺城池的战斗,这简直是吴三桂和他的“大周”能否续命的一根救命稻草。
此时负责湖南前线的清军统帅是谁?主要是两位分量极重的满清王爷:一个是安远靖寇大将军、贝勒尚善,带着他的满洲八旗兵在洞庭湖方向盯着;另一个更厉害,是安西大将军、顺承郡王勒尔锦(他是老王爷勒克德浑的儿子),统领着包括大量精锐满洲镶红旗(主力是他的本旗)、蒙古兵和汉军(绿营)在内的主力大军。
勒尔锦统领的这支清军,堪称是康熙派往南方平叛的最精锐力量。他们这几年跟着勒尔锦在湖广、四川等地东征西讨,战绩彪炳。打吴三桂虽然耗时耗力,但总体上,清军是越打地盘越大,信心越足,特别是当吴三桂病重的消息传开后,清军阵营从上到下,弥漫着一股胜利在望的乐观情绪,甚至有些骄傲轻敌。
勒尔锦本人更是如此。他出身宗室,爵位尊贵,手握重兵,这些年顺风顺水,潜意识里根本瞧不起垂死挣扎的吴军。
在他看来,吴三桂就快咽气了,吴三桂手下那些人还不是树倒猢狲散?
他派去镇守永兴的部队,领头的都统伊里布、副都统哈克山等人,同样带着这种深深的傲慢。他们根本不信被围困打压了这么多年的吴军,尤其是在他们的“皇帝”吴三桂都要病死的时候,还能组织起什么像样的、强有力的反攻?因此,他们对永兴防务的加固,也远远称不上尽心尽力。
就在这种背景下,1679年的春天过去了,五月来了。吴三桂的病情更加沉重,几乎到了弥留之际。但就在油尽灯枯之前,他用尽最后一点意志,下达了一道不容置疑、带着彻骨悲愤的死命令: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永兴!这个任务,交到了他最信赖的侄子,大将吴国贵手中。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军事行动,这是一位枭雄临终前发出的、赌上整个政权命运的最后悲鸣!
接到命令的吴国贵,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立刻点齐手下最能打的将领胡国柱、马宝等人,带着一支包含老练战兵的突击部队,不顾一切地向永兴扑去!而浑然不觉的勒尔锦和他手下那些满洲都统、副都统们,正带着他们骄傲的八旗劲旅,像往常一样,毫无警惕地奔向永兴,准备再一次“轻松”地加强那里的防务。
战争的齿轮已经咬死,一场风暴正在永兴城下无声地酝酿。黑云压城,骄兵却浑然未觉,命运的巨锤即将落下。
骄兵深陷,耒水河畔的绝杀局
时间到了清康熙十八年(也就是吴三桂称帝后的周昭武二年)的初夏六月。天气炎热,大地像一块烤透了的铁板。
勒尔锦派去增援永兴的部队,由正黄旗满洲都统宜理布和正白旗满洲护军统领哈克山率领着,正朝着永兴城一路进发。这些清兵大部分属于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身份尊贵,装备精良,是清军里最核心的战斗力。
他们一路走来,脑子里想的都是到了永兴怎么尽快安顿,怎么防备吴军可能的“小打小闹”,根本没人觉得吴军敢真刀真枪地和他们这些满洲精锐硬碰硬。
那份骨子里的优越感和对即将到手的“扫尾功劳”的憧憬,像一层迷雾,完全遮住了他们本该具备的战场警觉。
与此同时,吴国贵、胡国柱、马宝统领的吴军主力,已经悄悄地埋伏在永兴城附近一个叫盐沙铺的地方。这里的地形非常险要,一边紧靠着奔腾的耒水河,另一边则是起伏的山丘密林。
这就是吴三桂生前看中的关键节点,也是他为清军选定的绝命屠宰场。吴国贵他们憋着一股劲儿,那是吴三桂临终托付、关乎大周国运存亡的沉甸甸的担子压出来的狠劲儿。这支吴军就像一把被压到极限的强弓,弦已经绷紧到极致,只等着那致命一箭射出。
当宜理布和哈克山带着他们那支人马混杂(除了旗兵,还有一些绿营兵)的队伍,大摇大摆地一头扎进盐沙铺这条狭窄通道时,杀机骤然降临!
刹那间,埋伏在山丘树林里的吴军伏兵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汹涌而出!喊杀声、战鼓声震天动地,瞬间撕裂了初夏午后的宁静。箭矢像密集的雨点一样从两侧居高临下地泼洒过来!
还没等那些平日里眼高于顶的满洲兵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无数精锐的吴军战兵已经挺着刀枪,排山倒海般地冲杀下来!
清军彻底懵了!
队伍前部瞬间被冲得大乱,后面的军队在狭窄的地形里挤成一团。人喊马嘶,惊慌失措,哪还有半分“八旗精锐”的威风?宜理布和哈克山这两个最高指挥官也在混乱中被吴军重重包围!他们身边最核心的护军营亲兵拼死抵抗,但在吴军以逸待劳、蓄谋已久的猛攻下,这点抵抗显得杯水车薪。
都统宜理布、护军统领哈克山,这两位地位显赫的满洲高级将领,最终没能突出重围,双双战死在乱军之中!
失去主将的清军彻底崩溃了。狭窄的道路变成死亡陷阱,前面是疯狂砍杀的吴军,后面是汹涌湍急、深不见底的耒水河!许多清兵慌不择路,像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跳进河里,企图泅水逃生。他们很多人身上还穿着沉重的盔甲,掉进急流之中,扑腾几下就没了踪影。
冰冷的耒水,转眼成了清军的天然棺椁,无情地吞噬了无数条性命。
清军增援主力在盐沙铺遭遇毁灭性打击的消息,像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劈在永兴城里守军的头上。镇守永兴的盛京骁骑营(也是满洲劲旅)统领雅塔、副都统托岱等将领魂飞魄散!永兴城瞬间成了风暴眼里的孤岛,守军的士气直接崩盘。城外的吴军主力马宝、胡国柱等部哪里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他们立刻乘胜对永兴城发起了总攻!
城里的雅塔和托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宜理布、哈克山的援军刚刚被消灭,自己这点人马独守孤城,绝对守不住!他们脑子一热,做出了一个更加致命的决定,带兵弃城突围!
这一跑,正中吴军下怀!跑出城的清军完全是活靶子!
雅塔和托岱这两位满洲骁将,以及他们带领的最后一点依靠,也很快被气势如虹的吴军追上并击杀。
不到半个月时间,康熙十八年(1679年)五月到六月初,以盐沙铺伏击战和永兴城攻坚战为核心的这场永兴之战落下帷幕。其战果之骇人听闻,让整个大清王朝的核心统治圈为之颤抖:
正黄旗满洲都统 宜理布(身份极其重要,正一品大员),阵亡。
正白旗满洲护军统领 哈克山(也是高级禁卫将领),阵亡。
盛京骁骑营统领 雅塔,阵亡。
副都统(具体旗分待考,但品级很高) 托岱,阵亡。
副都统 额思赫,阵亡。
前锋参领 苏克萨哈(此苏克萨哈非鳌拜死对头,同名),阵亡。
佐领、骁骑校等级别将官合计数十员。
永兴之战,吴三桂的军队一口气干掉了清朝满洲八旗将佐整整41人!这其中大部分是满洲核心的上三旗贵族军官,包括多名都统、统领、副都统这样的高级将领!
这不仅仅是砍掉了41个指挥官脑袋那么简单,这等于一次性打断了这支南下清军最精锐、最倚仗、也是身份最尊贵的满洲八旗子弟兵的脊梁骨!
余震与回响,断脊之痛震动天下
永兴陷落、八旗主力部队在城外被全歼、大批高级将校战死的消息,伴随着恐慌和难以置信的震撼,飞快地传递开来。
消息首先传到长沙。坐镇长沙的顺承郡王勒尔锦,这位之前还意气风发的安西大将军,听到噩耗后呆若木鸡!他派出去的精锐,那些他从北京带出来的镶红旗满洲骨干(尚善部在洞庭湖方向),连同其他上三旗的精锐,连同那么多高级将领,竟然一股脑儿葬送在永兴城下了?
这打击实在太沉重了!沉重到他根本无法接受。
勒尔锦完全被这惨败打懵了,吓得胆子都破了。
他不是想着立刻收拢残兵组织反击,或者至少稳住长沙防线。他那颗被吴军神威吓得肝胆俱裂的心,只有一个念头,跑!立刻跑!离永兴越远越安全!他惊慌失措,什么圣命,什么军职,什么长沙重镇,全顾不上了!
勒尔锦带着自己的直属亲信,几乎是落荒而逃,一口气从长沙狂奔逃到了远离前线的荆州(湖北)!
堂堂宗室郡王,皇帝委任的大将军,居然抛下整个湖南战区,独自逃命去了!
勒尔锦这一逃,产生的连锁反应是毁灭性的。湖南境内剩下的清军,无论满洲兵、蒙古兵还是绿营汉兵,本来就被永兴惨败吓得军心动摇,现在最高统帅都带头跑了,这仗还怎么打?
整个湘东、湘北的清军如同被抽掉了主心骨,瞬间陷入全面溃散的状态!
原本被吴军打得节节败退的吴军各部,如同被打了一针强心剂!趁着清军大崩溃的混乱局面,吴军各路将领抓住机会大举反攻,几乎席卷了整个湖南!长沙、衡州(衡阳)、岳州等战略要地的清军纷纷弃城而逃,狼狈不堪。
在吴国贵的指挥下,吴军前锋甚至一路向北推进,打到了离湖广总督驻地武昌(武汉)城仅七十里远的鹦鹉洲!
长江中游的交通命脉都岌岌可危!整个大清的湖广(湖南湖北)几乎完全失手,落入吴军掌中!
“永兴大捷”的消息传到衡州城时,吴三桂已经处于弥留之际。我们无法知道他是否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听到了这个惊天的喜讯。但可以想象,病榻旁焦虑等待的将领们,在听闻这酣畅淋漓的大胜后,内心是何等的激动与希望重燃!这胜利来得太及时了!它几乎把已然摇摇欲坠、即将崩盘的大周政权,硬生生地从悬崖边缘拽了回来!给了所有人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和希望!
而这场胜利,在大清统治的核心,北京,在康熙皇帝和他的满洲王公大臣们心中,掀起的却是惊涛骇浪般的恐惧与彻骨的寒意。
几十位满洲高级将领在同一场战役中被阵斩!成建制的满洲精锐被歼灭!堂堂宗室郡王吓破胆率先逃跑!大半个湖南得而复失!
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大清武力基石,“八旗劲旅”不可战胜神话的一记致命重击!
要知道,满洲八旗,尤其是开国以来那些能征善战的老满洲贵族军官,是整个清朝统治的核心军事保障和权力核心圈子的重要组成。这批人不仅打仗是主力,更是清廷维系满洲统治根基的关键力量。
永兴一战,一下子被杀掉了整整41名将佐,其中包括多名地位极高的都统、统领!这等于是掏空了正在前线作战的满洲八旗部队的指挥体系,更是一次对满洲军事贵族集团前所未有、伤筋动骨的巨大损耗!
康熙皇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震怒和心痛可想而知!
他一边愤怒地派出钦差大臣,带着皇帝佩刀去追查战败逃跑的责任,把倒霉的勒尔锦(不久后就因为怯战被剥夺王爵圈禁,最终郁郁而终)和尚善(被降罪,不久病死)狠狠处置了;同时,也必定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后怕。
永兴之败说明,即使在他眼里已是“困兽”的吴三桂,其反扑的獠牙依然锋利无比,足以致命!
他开始更加重视八旗部队的补充和整顿(战后重新整编被打散的部队是必然的),也更加务实地意识到,平定三藩之乱,恐怕不能再过分依赖满洲兵硬冲了,必须更多启用那些靠得住的绿营汉将(这也是康熙后来重用张勇、赵良栋、王进宝等汉将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永兴之战取得了石破天惊的辉煌胜利,给濒临崩溃的吴军(周政权)强行续命,甚至一度光复了大半个湖南,逼近武昌,似乎整个战局都因此峰回路转。
但是,这场惊人的胜利,却如同一支强行注入体内的兴奋剂,药效过后,身体深处那些致命的痼疾,并没有消失,反而暴露得更明显。
这场胜利的发起者吴三桂,在战役进行到尾声(或是刚刚结束后不久),已经病逝于衡州。他是周政权唯一的灵魂人物,失去了他的个人威望和掌控力,再大的胜利也只是一针短暂的回光返照。
他临死前指定的继承人,年仅13岁的孙子吴世璠,根本没有能力驾驭周政权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争斗和各怀心思的骄兵悍将。将领们表面服从,内心却各有盘算。
其次,战争的潜力已经被彻底榨干了。
长达八年的消耗战,湖南虽然光复,却是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物资匮乏。吴军虽然在永兴之战后获得大量战利品,但在后勤补给和国家治理能力上,根本无法和稳坐北京、坐拥大半个中国资源和高效官僚体系的康熙朝廷相比。
这种爆发性的胜利,很难持续转化成稳定的战略优势。吴军战线拉长后,兵力更加捉襟见肘,补给也更加困难。
第三,外部局势已然彻底恶化。陕西的王辅臣死了,福建的耿精忠降了,广东的尚之信也死了。吴三桂及其周政权,此时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军奋战。
第四,没有盟友的牵制,清廷可以将越来越多的资源和兵力,从其他战场调集过来,压向湖南这个主战场。
第四,康熙皇帝和他手下的能臣猛将们(如后来担当主力的图海、汉将赵良栋等),也从永兴惨败的震动中迅速回过神来并汲取了教训。他们采取了更稳妥、更持久的战略:重新集结力量,集中优势兵力,稳扎稳打,消耗你,包围你,而不是再轻敌冒进。
所以,我们看到,永兴大捷的光辉,如同划过夜空的灿烂流星,耀眼夺目却无比短暂。
仅仅几个月后,随着清军新的强大军事集团在湖广总督蔡毓荣等将领的统一指挥下完成集结和反攻,已经失去灵魂人物、内部松散、资源枯竭、强弩之末的周军,再也无力复制永兴的辉煌。
衡阳再度陷落,湖南得而复失,大周的疆域被一步步压缩,最后只能龟缩到云贵老巢。
吴三桂赌上性命换来的“永兴奇迹”,虽然在清军战史上刻下了极其惨痛的一笔,也确实沉重打击了清朝赖以立国的八旗军力根基,甚至迫使清廷重新调整平叛策略(更重用汉人绿营、更重视战术和后勤而非单纯依赖八旗冲杀),延缓了其胜利的步伐。但它终究未能改变双方力量对比的根本趋势,没能挽救那个因内部问题重重而注定走向败亡的“大周”政权。
永兴,成为了吴三桂悲壮一生落幕前,最为炫目却最令人扼腕的绝响。这场胜利,既是他军事指挥能力在极限状态下的恐怖爆发,也是徒然消耗掉对手巨大实力、却无法改变自身命运的悲壮挽歌。它断掉的,是八旗精锐一时的脊梁;断不掉的,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轨迹。
- 上一篇:这些新职业,为何频频登上热搜?
- 下一篇:没有了